但在古代的岭南地区,惠州地区受到苏轼等文人影响,文教开发较早,其学养氛围以及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当时的广州。
翻阅历史典籍不难发现,在古时的惠州境内书院林立、学宫遍布,其中丰湖书院最具名气,规模最大。
追溯丰湖书院的过往
丰湖书院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(1244年),时任惠州太守的赵汝驭在惠州银岗岭创建“聚贤堂”,其前身是为纪念陈偁、苏轼、陈荛佐等十二位名儒而设立的“十二先生祠”。
在十年后,惠州太守刘克纲将聚贤堂改为书院,并且由于惠州的丰湖(即旧时的惠州西湖)美名在外,书院便被命名为“丰湖书院”。但书院当时地址并不在丰湖边,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5),才迁至惠州西湖丰湖景区内,实现了称谓与地址合一。
回顾历史过往,丰湖书院曾两度繁荣。自明洪武年间起书院荒废了三百多年,直到重视文教,王瑛出任惠州知守,在丰湖边重建丰湖书院,篇什流传,颇极一时之盛。
可惜好景不长,此后丰湖书院再度荒废。等到110多年后,惠州才又来了一位“风流贤太守”伊秉绶,他不惜斥资白银五千两将其重建。在书院修好后,伊秉绶更是聘请当时“广东第一才子”宋湘出任书院山长,二人以丰湖书院作舞台共举一方崇文兴教事业,才使得沉寂多年的丰湖书院及惠州文化重现生机。
后来伊秉绶卸任惠州知府,继任者罗含章一到任就过问丰湖书院,并设立了书院应有的规法章程,该章程甚至后来成了附近诸多学堂制订章程的样板。
不仅如此,针对当时书院经费不足、师资待遇低、学生生活困难等状况,罗含章还带头捐钱,赢得上下响应,为书院获取一万四千五百两的资金。
为此,罗含章大幅提高了师资待遇,不少名师心动而来,学生也可享受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,一时间“从者云集,人竞向学”。
资金雄厚,师资完备,丰湖书院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。宋湘、梁鼎芬等名人先后主持书院,教出了江逢辰、李绮青、许寿田等著名的“丰湖十子”。
至十九世纪,丰湖书院已是岭南的著名书院。梁鼎芬主讲时期,藏书量多达10万册,是当时拥有全国最齐地方志的书院。可惜的是,民国时期战乱频发,书藏损失严重。1931年,剩余藏书迁入由当时地方名士筹建的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,即今惠州市图书馆前身。
文德兼备——伊秉绶
提到丰湖书院,就不能不说伊秉绶了。都说清朝官员腐败,还有"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"的说法,可那时的地方官很多都重视教育,和后来的贪官只认钱大不一样。丰湖书院就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,即便现今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。
伊秉绶不仅自己才华横溢,而且慧眼识才。在其出任惠州太守期间,有一名叫宋芷湾的人,以寒士参加会试,因家庭贫穷,欲求伊秉绶资助。
伊秉绶见来人虽装着清贫,但不失骨气,更为其爱学上进之精神所感动,有心要资助他,但不知其才学如何?
于是对来者说:“要资助,可以。但你应赠我一对七言联,联中应藏有东西南北四字,如成,我即赠你三百金。”
宋芷湾稍加思索,即援笔立成一联云:“南海有人瞻北斗;东坡此地即西湖。”伊秉绶见宋湘才思敏捷,十分赏识,便赠他纹银三百两作路费。
在伊秉绶资助下,宋生如愿进京赴考,一举高中进士。他就是后来成为被称为“广东第一才子”的宋湘。
写在最后
尽管1901年,丰湖书院改为惠州府中学堂,结束了传统书院历程,从书院到学堂,再到后来的惠州学院,称谓随时代发展一路变换。
唯其教化育人的学府精神一脉相承,亘古不变。正如牌坊上书宋湘所言“人文古邹鲁,山水小蓬瀛”,丰湖书院紧紧维系着惠州的千年书香与丝丝文脉。
本期就介绍到这里,下期将为大家介绍另一所书香名院——东山书院,感兴趣的朋友请随时关注。